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|环球热点评

时间:2023-05-12 19:23:53来源 : 凤凰网

上一篇跟大家分享了父母养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。有人提问说:“为啥孩子会这么配合家长,这么‘听话’?家长怎么做,孩子就怎么改变?”


(资料图片)

实际情况是,即便孩子长大后有能力去对抗家长,但他依然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和重视。

有个朋友的女儿刚上初一,前几天离家出走了。起因呢,很简单的母女之间的争吵。妈妈觉得女儿不听话,在家光玩儿不学习;女儿觉得妈妈不关心她的真实想法,天天只知道说学习。

离家出走之后,妈妈着急的去找小区和道路的监控,试图找到孩子的踪迹。通过监控发现,孩子并没有走出小区。经过每栋楼地毯式搜查,终于在某栋楼的大厅角落里找到了孩子。凌晨3点,孩子正蜷缩在沙发上睡觉。

过了几天,朋友问女儿,觉得妈妈怎么样?女儿说:“我很想被你的表扬,想让你看到我的努力,但你只看到我的不好,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。”

孩子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,是与生俱来的。所以即便再难受,也会想得到父母的认可,想得到爱的回应。

所以,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史上最伟大,也是最邪恶的实验之一。这个实验证明了孩子对于父母爱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。

01

恒河猴实验

美国心理学家哈洛,60多年前,进行了大名鼎鼎的恒河猴实验(Harlow, & Zimmermann, 1959)。

最伟大,是因为哈洛证明了“孩子对父母的爱,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本能”。这个发现影响,并改变了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,帮助了无数儿童。最邪恶,是因为哈洛故意让很多刚出生的小猴子成为孤儿,严重影响了这些猴子的一生。

实验过程如下。哈洛将刚出生的小猴从它母亲身边拿走,单独放到一个笼子里进行养育。同时,在笼子里设置了两只“假猴子”来替代小猴子的母亲,一只是“铁丝母猴”,一只是“绒布母猴”。

小猴子在笼子里一段时间后,明显对“绒布母猴”产生了偏好。它和“绒布母猴”的互动更多,平时经常会依偎在“绒布母猴”身边,或蹭蹭,或抚摸,基本不去和“铁丝母猴”互动。实验者进一步,往笼子里放一些看起来有威胁的东西,比如大蜘蛛玩具。小猴子会吓一跳,并立刻跑到“绒布母猴”身边,紧紧抱住它,希望能够得到安全感。

实验者为了增加“铁丝母猴”的吸引力,给它增加了一个可以24小时,随时喝奶的橡皮奶头。

小猴子立刻上去喝几口奶水,但喝完之后,就立刻回到“绒布母猴”身边。只有在饥饿的时候,小猴才会去找“铁丝母猴”。

这个结果,有力的驳斥了我们的一句俗语,“有奶便是娘”。小猴子在“铁丝母猴”那里获得了充足的食物,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,但却不能满足更高一级的需求,即对母亲的爱的需求。

为什么“绒布母猴”会满足小猴子的这种情感呢?

因为有“温暖的触感”,因为和小猴子自己相似。(绒布和猴子的皮毛触感类似)无论是猴子还是人类,总是更为愿意亲近与自己更为相似,而非相去甚远的存在。这源于对孤独天生的一种恐惧。

所以,小猴子需要母亲的爱。

02

经过实验的猴子,过得好么?

这些和“绒布妈妈”一起生活的小猴,长大后怎么样了?研究人员发现,当这些猴子回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,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。他们孤僻、抑郁、自闭,对周围环境警惕性很高,不能与其它猴子一起玩耍。

随后,哈洛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,这些猴子不会养育后代。他们根本不与其他猴子交配,甚至拼命抵抗。实验者通过工具强行控制母猴,让其他正常公猴进行交配(很不符合猴道),成功让20只母猴受孕并产下幼猴。

但是,这20只母猴中,有7只从不理睬孩子,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,有4只直接残忍的把孩子杀了,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。

这些猴子已经完全丧失了抚养后代的能力。

03

爱的本质

即使有“绒布妈妈”,对于这些小猴的健康成长依然是不够的。到底还缺什么呢?(吐槽:缺个真正的妈妈)哈洛推测,可能和“绒布妈妈”不能动有关。所以他改造了“绒布妈妈”,让它可以摆动。

哈洛随后让一批新的小猴和这些会动的“绒布妈妈”一起生活,并保证这些小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。

后续实验发现,这些小猴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,大部分都能够回归正常生活(并不是全部,因为毕竟不是真正的“妈妈”)。

所以,哈洛得出结论,并做了著名的演讲《母爱的本质》。他认为,爱是由触摸、运动、和玩耍这三个因素组成。这三个因素能够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。

而这个结论,颠覆了美国社会的带娃模式。因为这些小猴子的牺牲,拯救了众多人类小朋友的人生。

04

孤儿院的悲剧

当时的美国社会,流行极端行为主义的育儿模式,即“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,不要轻易满足孩子,要对孩子进行机械化的训练”(Feldman et al., 1999)。大家认为,这样是最高效的培养孩子的方式。根据这个理论而来的“哭声免疫法”,毒害依然存留至今(会在小贴士部分解释)。

当时正值“二战”,孤儿院爆满。基于当时对传染病的防护目的,以及“不要拥抱孩子”的指导方针,多地政府规定:孤儿院的照顾者需要和孩子保持距离,并且在婴儿床之间装上布帘,将他们与外界隔开。

虽然孤儿院给到孩子足够的物质保证,孩子却一个接一个死去,不明不白。这些孤儿院中,只有一家死亡率特别低。一位医生偷偷前去调查,发现这里的照顾者偷偷违反规定,每天晚上都会依次抱起每个婴儿,轻柔的抚摸和按摩。

孩子们感到了爱(触摸、运动和玩耍)。而这些爱,给到了孩子健康的生命。

05

结论

这也是为啥,不论家长怎样对待孩子,孩子依然会希望家长给到关注和支持。想想《新警察故事》里,阿祖即便无恶不作,杀了那么多警察,依然在内心深处希望得到他爸爸的认同。

但可悲的是,爸爸只用暴力来回应他。最后他那个绝望的眼神,看的很让人心疼(但应当受到法律制裁)。

望大家能够给到自己孩子更多温暖的爱。

参考文献:

Harlow, H. F., & Zimmermann, R. R. (1959). Affectional response in the infant monkey: Orphaned baby monkeys develop a strong and persistent attachment to inanimate surrogate mothers. Science, 130(3373), 421-432.

Feldman, R., Weller, A., Leckman, J. F., Kuint, J., & Eidelman, A. I. (1999). The nature of the mother"s tie to her infant: Maternal bonding under conditions of proximity, separation, and potential loss.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, 40(6), 929-939.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